双十一,还值得期待么?
在经历了2011年至今电商之间不断的价格乱战,消费者对促销早已司空见惯,而活动中一些商家为求爆棚的人气,以次充好、缺货商品标最低价蒙骗用户,伤透了消费者,而今年的双十一是继续将全年的促销再次推向一个高潮还是只是一发泡了水的哑炮?更多的人抱有观望的态度。
双十一的迷人之处在于,商品折扣全部5折,从服装鞋帽到家用电器、家居家装等,在日益上涨的物价面前似乎一下回到了几年前,上千元的羽绒服只要三四百,两百多元的化妆品,双十一只要几十元,电烤干衣器原价299,双十一却仅要9块9。
但中国的一句老话将一切真相揭开,那就是“无奸不商”,跟随行业的发展,促销活动也逐渐变质,成为商家提高人气和营收的手段而非惠及顾客,比如天猫一家海宁皮草专卖,原价4600元的进口狐狸毛领高档獭兔毛女外套,双十一特价1380元,不了解行情的消费者会认为捡到了一个大便宜,但服装行业专门做皮草生意批发零售的李女士称:“这样的(皮草)进价是700至800元。”也就是说,1380元的价钱商家还是会赚到600多元。
不仅如此,促销活动已经不是单纯的下单购买就能万事大吉的,商家在层层环节为消费者设立“障碍”,造成购买失败,缺货是最直接的,将商品价格设置为全网最低,再把库存状态改为缺货,这样消费者只能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而消费者张先生在查看双十一特价促销商品时就看到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购物之前还得答题,答对了才能下单”。根据张先生提供的网站,我们发现这是一台某品牌全自动波轮洗衣机,原价1299元,双十一期间的价钱是499元,的确是非常吸引消费者的价码。但再往下看,小编就看到了猫腻,果然是“先答题,在秒杀”,不仅如此,在用户拍下商品后要在15分钟内完成支付,30分钟未付款将自动关闭交易。随后小编又查看了多家商家的特价商品,“先答题,后秒杀”已经成为标准用语。
而快递也成为商家用来约束消费者成功下单购买特价商品的新障碍,张先生抱怨称:“买了东西需要自己到物流站去取,不提供送货上门,还硬性规定送货的物流以商家的物流为准,如果无法送达,就被视为自动放弃,简直就是霸王条款。”
据了解,双十一商品大部分是五折加包邮,但事实上商家的物流发货最远只到二级城市,而且都需要用户自提。如此包邮就显得非常鸡肋。一个简单的促销打折活动已经被商家搞得复杂不清,尤其对于不熟悉网购、不懂行业规则的消费者盲目追崇双十一后果很可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京东、苏宁组团“无货” 忽悠消费者
双十一已经成为全网的节日,今年,京东、苏宁易购、亚马逊等先后发出促销活动狙击天猫。京东、苏宁易购虽然不像天猫商家那样“先答题,再秒杀”,但却跟商量好的一样以“无货”搪塞用户。
苏州王先生称自己在京东图书音像促销中,将选好的图书一一加入购物车,到要付款的时候那几本书的状态就会“神奇”从现货自动变成“无货”,而最让王先生诧异的是,每当在出现这样情况的时候,就会收到亚马逊关于同样几本书的促销邮件,“难道是我的账号泄露了,还是京东和亚马逊有什么?用户信息完全被曝光了。”王先生对此表示尤为不解。
现在,网上用户对京东的评价都是“价钱再低但是无货又有什么用呢”,但殊不知“缺货”已经成为电商搪塞消费者的惯用招数,即使同样的商品京东缺货苏宁有货,但同样苏宁易购、当当、亚马逊也有一大把无货的特价商品。
同样,河南周女士表示自己在苏宁易购买了一台电脑,但是第二天就发现又降了一百元,不服气的周女士遂致电客服要求退货,但遭到拒绝,“为什么京东、天猫都有7天无理由退换货,苏宁易购就没有?今时今日这样的服务,就算再发行多80亿公司债券,苏宁易购也无出头之日!”周女士气愤道。
对于今年双十一,消费者也逐渐擦亮了眼睛,认清了电商的作为,网易旗下比价网站惠惠网日前做了调查,题为“双十一值得等么,为什么?”,从投票结果看来,大部分消费者认为不值得等,理由都是受到之前网购的经验教训,而认为值得等的用户的理由是看中双十一商家的5折折扣。
双十一攻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双十一虽然只是一个商家的促销时节,但是想借此血拼的用户还是需要提前做足功课的,下面小编接给大家支几招。
首先要提前选好商品是一定要做的,否则当时选购,手忙脚乱加上系统瘫痪,恐怕只会对着卡住的页面捶胸顿足,消费者需要提前将商品加入购物车,快递地址填写正确,因为双十一当天商家提前将被用户加入购物车的商品打包填写地址,所以不允许用户再次更改地址,其次,在付款时,由于商品是提前加入购物车的,价钱还是之前没有促销的价钱,所以要刷新页面,等价钱变为促销价再进行支付,当然,支付宝里已经有充足的资金。
其次,在下单时切忌因小失大,尽量在付款时将“运费险”一起支付,由于双十一快递物流爆仓,货品安全系数降低,在这个时候,运费险就显得尤为重要,只要在下单时将该处选上,会多多少少免除一谢不必要的后顾之忧。
最后,消费者尽量选择信誉度高的商家进行购物,因为双十一期间购买的特价商品是不退不换的,所以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保护好自己的切身利益。